新闻中心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白色污染困扰宁夏西海固旱区
白色污染困扰宁夏西海固旱区
更新时间:2013-07-09   点击次数:1266次
来源:中青在线
内容:

成片的西芹地里,一条条一尺宽的塑料薄膜整齐地覆盖在田垄上。在阳光的照射下,明晃晃有些刺眼的塑料薄膜构成了一株株嫩苗的底色。

  绵延的山区,大多种植耐旱性较好的马铃薯,漫山遍野的梯田里,也覆盖着一圈一圈的塑料薄膜,好似一条条银色的飘带缠绕在山间。

  这是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农村的一道风景。在西海固山区,这样的景致随处可见。由于该地区常年干旱少雨,抗旱保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首要课题,为此,近年来,一种地膜种植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推广。

  “产量上去了,满地的残膜又成了新的问题。”西吉县土地流转承包商刘军发现,虽然地膜种植的马铃薯产量较以前增长了近30%,但这两年来,由于地里残留了大量残膜,马铃薯的着苗率却在下降。

  地膜成为抗旱保收新保障

  西海固地区十年九旱。由于山大沟深,缺少水源,水利设施难以发挥实际效应。抗旱成为关系当地农业生产的命脉。

  “靠天天不应,我们只能靠现代科技。”刘军说。西吉县总人口51万人,其中46万人为农业人口,农业是全县支柱产业。一旦农业生产没保障,农民生活就没了指望,脱贫致富,就会成为一句空口号。为了解决制约西吉农业发展的大瓶颈,西吉选择了大力推广覆膜栽培技术。

  覆膜栽培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,由于实现了土壤保湿、控温、保墒三种功效,在干旱地区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,现已成为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。

  西吉全县有可耕土地240万亩,其中90%为旱作土地。自2008年开始,当地大力推广覆膜栽培技术。为了尽快扭转农业生产长期受困干旱的不利局面,快速扩大地膜种植面积,西吉给地膜种植户发放补贴,一亩地需要95元的地膜,60%由政府补贴。

  地膜能增产,政府还有补贴,一时,覆膜栽培走俏西吉农村,地膜也很快覆盖了西吉的沟沟叉叉。从2008年至今,短短5年间,西吉地膜种植面积从8万亩增长到50万亩,马铃薯、玉米、西芹等作物大量使用地膜种植。

  以前,遇到春旱,西吉农民没法下种,种子撒进地里,也很难发芽,使用覆膜种植技术后,当地农业生产有了明显改观。“以我们当地种植面积大的马铃薯为例,覆盖地膜后,产量比露着增产30%左右,农民受惠很明显。玉米、西芹大概也是相同的增产量。”农机工程师薛振彦说。

  有了抗旱技术的保障,近年来,西吉农业生产势头良好,马铃薯、西芹等作物成为当地主打农作物,也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,也因此被西吉农民亲切地称为“金蛋蛋”和“绿杆杆”。

  残膜滞留农田,土壤污染日益显现

  西吉为一作区,每年农田种植一次,来年开春再开垦播种。覆膜种植技术在当地推广以来,每年秋季,农民从农田收获作物,并没有对地膜进行回收,第二年开春,农民又在有残留地膜的农田下种。

  地膜大量残留在农田得不到有效清理,对土壤造成的破坏日渐显现。“地膜能在农田残留三到五年,或更长时间,如果在土壤中越积累越多,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,从而破坏了土壤结构,不再适宜耕作。”农机工程师苏建国说。

  近年来,有细心的农民对残留地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所察觉。“虽然产量有明显提高,马铃薯的着苗率却在下降。”刘军分析道,主要是地下地膜残留过多,种子撒在地膜上,有些无法着苗,有些长到一两寸时,由于地膜将根系包住,吸不上水分,也不能透气,苗很快就死了。

  西吉县火石寨乡农民马力军常年种植马铃薯,他也发现,较之前两年,今年自家马铃薯的出苗率有所下降,还出现了出苗后不久就枯死的情况,即使喷洒农药也无济于事。

  自2008年大力推广地膜起,西吉并没有将地膜回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,农民也仅对产量增收津津乐道,并没有意识到当年残留在农田的地膜会对土壤造成污染,影响农业生产。

  刘军也曾雇人对残留在农田的地膜进行清理,但由于残膜有些埋在土壤里,又轻又薄,每人每天只能清理一亩地,一亩地十几公斤残膜交给回收站,卖不了多少钱,而一个人工一天得100多元。

  “从地里收集的地膜用三轮车运到回收站,有时候连油钱都收不回来,划不得来去收集。”马力军说。

  收集残膜得不偿失,在普遍大量增产的背景下,逐渐减产的感觉并不明显。长此一来,西吉农民大多并没有将回收残膜放在心上。在西吉农村的一个建筑工地,记者注意到,被挖掘机深挖下去三四米的土地中,还有一层层破碎的地膜残留其中。

  在西吉县,有50万亩农田使用地膜,每亩需要地膜大约3公斤左右,全县每年有1500吨地膜残留农田。在西海固地区,和西吉农村的情况一样,这种由残留在农田里的地膜造成的“白色污染”也正在逐渐蔓延。

  探索治理“白色污染”新模式

  西吉县推广覆膜栽培技术,初衷是为抗旱保收,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,西吉农业生产状况有了明显改观,地膜使用率较高的马铃薯、西芹成为西吉的一张响亮的名片,西海固大山深处的西吉县也因此被称为“马铃薯之乡”和“西芹之乡”,其马铃薯和西芹因品质优良,得以大量外销。

  “‘白色污染’解决不好,将对西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。”如今,当年大力倡导推广地膜的西吉县政协副主席、原农牧局局长杨俊炜也认识到,如不及时有效解决残留地膜造成的“白色污染”问题,西吉县农业生产将面临新的考验。

  今年5月西吉出台促进地膜回收的新规定,农民可用两公斤旧膜换取一公斤新地膜。对于农民普遍反映的回收点少、路程远、回收成本高的问题,西吉县计划今年在地膜覆盖面积大的乡镇修建10个旧膜回收点,在全县东西两头新建两个残膜回收工厂。

  据西吉县农牧局副局长王建树介绍,西吉还将对每年残膜加工量达到1000吨以上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奖励;500吨到1000吨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;回收网点如超过150吨,每个网点奖励两万元,其余奖励1万元。

  同时,为解决地膜回收费工费时的问题,西吉农机部门指导成立了回收残膜合作社,用机械回收取代人工回收,据农技人员介绍,用机械回收,每台机器一天可回收50亩地,较之人工每人每天一亩地的 效率有了很大提高,同时,每亩回收成本也仅为8元的油费和13元的人工费,有很大的推广价值。

  而机械收集残膜也有问题,由于地膜越薄越便宜,西吉农民大多使用0.008毫米厚度的地膜,这种地膜又薄又轻,机械回收也很难全部回收干净,人力更是难上加难。针对这一现状,西吉县采用政府采购的办法,鼓励人们多使用厚度为0.01毫米的地膜,较之0.008毫米的地膜,0.01毫米的地膜每公斤贵5~6元,为此,西吉县将加大残膜回收力度,使采购厚膜成本既不让农民承担,也减少了环境污染。

苏州顶裕节能设备有限公司

苏州顶裕节能设备有限公司

工厂地址:江苏省苏州吴江市汾湖经济开发区康力大道1397号

©2018 版权所有:苏州顶裕节能设备有限公司  备案号:苏ICP备16032693号-4  总访问量:407155  站点地图  技术支持:环保在线  管理登陆

Baidu
map